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57节

第157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周王看完那篇短而严谨的凉城畜牧业及深加工产业发展可行性报告,对于草原上不能挖矿造窑的担忧终于打消了。

    不知是出于久居汉中的私心,还是单纯地偏心自家人,他看着这份报告,想的更多的却是汉中府牺牲甚大——

    原先为着安排各府共备军粮,他们汉中已经卖出了不知多少台膨化机,搭出了许多专家小组到各府州指点。如今为了让内附的边民养好牛羊,他们竟然又要往外送机械、送人材,宋亲家培养出的好学生都要送光了。

    他将那份文书看了一遍又一遍,撂下文书,又寻了张奏本纸,在尚未寄出的密折里加了几行:

    自朝廷用兵西北以来,汉中府宋时便以一府人才支应九边建厂投产新式军粮、供应军需之事。今齐王弟将安置边民之事交托儿臣,儿臣又须借汉中经济学院处士为之置房舍、工厂,教以谋生之道。由此算来,汉中教化之德极厚、学生之功极大而地方人才负担亦极重。

    儿臣愿请礼部为此校拨一笔款项,供更多贫寒学子读书、学技术,以俾各省兴工业、富民生,供应大军衣食器械……及收复西北草原后,安置各部归化顺民之用。

    他将奏章从头到尾看了几遍,又稍稍改动了些词句,便交侍卫送往急递铺,加急送回京城。

    如今朝廷第一大计便是用兵西北,只怕户部不愿意拨银给一所学院。不过礼部尚书是桓舅兄的座师,念在师弟之情上,或许就能为他们斡旋,能让汉中府多截留一笔款子建学校呢。

    哪怕父皇都不许,至少他也要让人知道他这两位舅兄和汉中士绅百姓为这次北征付出了多少心血、劳苦,绝不只是送些军粮而已。

    奏折送走之后,周王也放下了一桩心事,寻桓凌来商议安置边民的钱粮如何走帐,派去凉城的处士安排怎样的身份和月钱。

    他替宋时心疼了一下学生流失,说道:“安置边民一事,父皇最初旨意是由军队里做的,这些学生也可挂个军衔,领一份钱粮。若不用军衔,便以书吏之名,不入品流,不耽搁以后科考。”

    却不知要派多少学生?学校里一等的好学生,只怕都派出去了吧?

    周王替宋时心疼着人才流失,怕他送走的学生日多,心里藏着别离之苦。却不知宋校长这种办学校的最不怕学生毕业,只怕学生毕了业没地方接收。如今学生去的都是官员身边,不是做了武官就是拿稳定月薪的吏员,工作安稳、前途无量,做校长的给他们发毕业证时不知有多欢喜。

    送往凉城的还不只是本校学生,还有两名原先在驿馆专治马匹,后来宋知府办饲养厂时征去看病的兽医。

    宋时要送这些才士去凉城,是送得没有半分勉强和难受的,临别时叮嘱的都不是叫他们事业有成之后再回来报效,而是切切吩咐那些负责送他们的差役,回来时就用这拉才子的大车拉一车蒙古牛羊回来——

    要公母成对的,要几头小肥羊给周王解馋,剩下的就算给汉中引进优良品种:牛可以跟本地品种杂交,看看能不能产出更好的品种;羊就养纯种草原小肥羊,等这些羊生了小羊以后,不必去凉城就有新鲜的内蒙羊肉可吃了。

    第254章

    不过半个月,汉中府就加急选出人才、拼装好新的膨化饲料机, 浇铸出现有条件下最好的方型螺旋钢筋, 一并搁在大车上运往凉城。

    至于水泥, 实在太沉重,不方便运输, 到大同镇现挖石灰现烧制也罢。

    但即便是能省的都省了,这趟要运的也都是钢铁制品,都捆在一起也有千斤之重。为防车被这些铁具压坏, 几辆大车的底盘都用铁箍箍住木板, 车厢下装的是钢铁铸的轴轮, 外装上硫化杜仲胶做的实心轮胎和一层轧花外胎。

    四副硫化杜仲胶轮胎,价钱比这一辆车其他部分加起来还贵。

    淬取杜仲胶的柴油、石酒醚全靠榆林供应, 为了试验硫化温度、掺硫黄、炭黑比例, 浪费的胶片也不知有多少。如今虽然制出了硫化杜仲胶, 但它遇高温软化的问题难以解决, 橡胶轮胎就始终不能正式投入使用。

    幸好如今还是初春,地面温度不高, 就算再加上行程中光照和地面磨擦的因素, 轮胎温度也不至于高到会软化的地步。

    可到了夏天, 路面温度至少五十度, 这种胎就不太敢用了。

    宋时看着人给在钢制车轮外上了胎, 装到前后轮轴上,自己上前按了按外胎,感叹道:“实心的胎沉实, 走起来不如空心的轻快。可惜咱们技术不到位,我怕半路上轮胎坏了,那可没处修、没处换,还不如实心的安稳。”

    现在别说是柏油马路,有许多地方连平坦的黄土道还没有呢,中途可能还在走山路、过浅渠,还是以耐用为主吧。

    他露出几分可惜之色,抬手吩咐车夫:“牵骡子来,套上车试试!”

    骡子比马便宜、好养,又吃苦耐劳,这趟去凉城也要两千里之遥,他可舍不得用马拉这么沉的大车。

    不过骡子看着不如马俊秀贵重,有些显村气。

    桓凌看着那辆前轮加了转盘,领先当世技术几百年,本可在官宦富豪间受尽追捧的大车,有些可惜地说:“可惜汉中不是养马的地方,没有马可拉这车。若回来时能从凉城换几匹好马,用马拉这车,当作府衙的车也不差。”

    那些内附牧民手里定有许多好马。不过牧民定居的凉城是军镇,只怕养的马也征成了军马,不会轻易卖给他们……

    桓大人看着那些高大健硕的骡子,心下倒转出了个主意,眯着眼道:“咱们除这些骡子,再叫人带几匹母马,路上轮换着拉车、驮人,到那里跟当地公马借个种。”

    他们派去的学生、工匠要在当地建房、建厂,教授养马之道,要在那里耽搁许久,做什么都足够了。

    去时拉去一车学生,回来拉回一车良驹、肥羊,那画面想起来就美好。

    宋时也是干惯了这种薅封建主羊毛的事的,眼下拉车的骡子都是从汉中卫借军马配来的,自是十分赞同对他这种会持家的打算:“师兄说得有理!草原的马可比咱们内地的好多了,听说当年蒙古灭金时,三日内便行军一千四百里,这马得多么能跑!正好咱们派去的学生、匠人不少,一人给他们配一母马,要不一人双马……”

    不然就把骡子也换成马。

    骡子拉车虽好,可惜不能生小骡子,不如送马过去实惠。

    眼前的马车在两匹高大俊秀的骡子拉动下,在场中轻松转折,单凭转弯一项好处便吸尽了在场围观的差役、工匠们的眼球。

    然而两位山寨出了这车的民间发明家却偷偷嫌弃起了骡子,趁着别人都去看车,退到院角柏树下,将两个脑袋抵在一起,商议起了如何弄来有草原血统的好马。

    汉中府的技术小组到凉城的那天,队伍浩浩荡荡,气势十足,半个凉城的人都出来看热闹,争着夸汉中富庶。

    若不是真富庶,哪儿能千里迢迢赶来这么多大车、马匹的?

    光这些人吃马嚼,可就都是一大笔消耗啊!

    更不必说前头一辆坐人的马车打造得又大又结实,顶棚亦极高大,车身漆得黑亮,四面镶着透明的玻璃窗,看着便华贵不凡。后头两辆大车虽无顶棚,却有高高的木栅,里面摆着高大的红漆铁块和带棱的钢条。虽不知是干什么用的,但草原上铁器最稀罕,看着这些铁器便已叫那部牧民中的贵人羡艳不已了。

    再后头又有普通些的平板着拉着堆成小山的土石包,再有许多马匹跟在车后……

    这只怕是周王殿下为了早日建好虏部居所,特地安排人多备马匹,以便轮换拉车吧?

    此时才过了二月,达虏尚未有动静,入京受封的虏酋也未归来,齐王他们还在凉城休整。有军官听闻汉中送的处士来,出城看热闹,亲眼看见了汉中车队的规模,回来便向齐王夸道:“周王果然与殿下兄弟情深,派了一车的人,兼有好几车的东西,千里迢迢的急赶着运来,只怕耽搁了殿下的大计呢!”

    齐王往常听人夸他大哥,难免要泛泛酸水,这回人夸的却是他哥哥如何爱他,他自己也确实体味得到兄长深情厚意,心头竟不知是什么滋味。

    但他心里不管怎么想,嘴还是硬的,只说:“这必定是宋三元的安排,他还在京里时就常能做出别人想不到的东西,且把他的人叫来,待本王问问他们要建什么园。”

    他那位三皇弟主持了京里的经济园,好似做出什么成就,在父皇面前成日买好,其实还不是全靠他和王家搭钱搭料,帮着他打下基础?

    他这回要亲自问问宋三元的经济园是怎么个规模,还要帮着他他手底下派出的人做出个样子——

    老三的才具也不比他强,一样的眼高手低,只是占了命好,父皇把那经济园交给他罢了。如今宋时这做经济的祖师接下了兴凉城的重任,派了弟子们过来,他正要看着这些无三元之才的普通人如何建起比京里更强的工业来!

    他迫不及待地要见人,更要看他们如何做事,是以不在行辕等候,直接到了府门外,亲眼看了汉中送来的长长车队。

    领队的是个头戴皮帽、外穿长袄对襟厚棉袍、脚蹬翻毛皮靴的青年,脱下外头厚衣裳,露出逍遥巾、青绸道袍,倒是一身标准的书生装。剩下的人外衣和他穿得差不多,但露出里衣,却都是普通百姓服色,不是书生装扮。

    齐王便遣人唤了那书生上来,开口便问:“你是宋三元的学生?宋三元如何交代的你们,这草原上要兴什么工业?”

    宋时是他皇兄辖下的宋知府,对他而言,却还是当年京中一面顿尽的宋三元。

    他不肯相信自己不如周王有让人纳头便拜的魅力,也不肯叫宋时“宋知府”,仍旧叫着“宋三元”的旧称。而汉中府百姓一向也以他们知府是三元才子自豪,私底下多也叫他“三元”“状元公”,那位优秀毕业生兼劳务听着齐王这叫法,反倒亲切,更对他添了几分好印象。

    他也不提“知府”二字,用了更显亲近的说法:“学生受宋、桓二位祭酒之命,领汉中能工巧匠与兽医来为凉城建新房安置新附之民,并建牛羊马舍、纺织、制革工坊,以安凉城住民,兴凉城经济。”

    好,这学生有眼力,知道宋桓二人定是宋在前、桓在后!

    他的神情又缓和了几分,问道:“你们宋祭酒只叫你们建这些?没有那些什么‘化学’工坊?本王听闻他汉中建的工业园可有许多工坊,能造化世间未有之物,怎么不在这里建?”

    那学生出门前听了许多老师教导、前辈经验,知道上官都要看新鲜的、不懂的东西,需得先满足他们,自己才好安安稳稳做正事。

    他便拱一拱手,垂头应道:“学生等从京里带来了些机械,待建起厂房、装起机械,其中便有一种机械能夺天造化,令无用的羽毛化作牲畜绝佳饲料。”

    羽毛……还能给畜牲吃?

    虽然齐王想看的是造电池、造手电筒之类夺天道之功为人用的东西,不过这将羽毛化作饲料,听着也尽够惊人了。

    不光是他惊讶,诸王公多有养鹰隼打猎的,军中也有养信鸽传信的,都见过鸟毛,甚至有收着羽毛玩赏的,可从没听说过鸟毛能吃——

    这若不是痴人说梦,那还真是夺天造化,化腐朽为神奇了!难怪自从宋时到了汉中,陕西几乎都无饥馑,户部也供得起他们在这青黄不接的春日里三日一操的口粮,供得起大军北伐了……

    那学生顶着众人的震惊、置疑、发难,淡定地解说了羽毛水解技术,等装好机械便当场做给诸位大人看——

    不过在那之前,他们要先规划出给牧民生活的区域,选出牛羊舍和纺织厂的厂址,筑地基、做混凝土预制板。待到这些准备做好,便先给齐王殿下和凉城军官百姓看一场一昼夜间便建起无数民宅的奇迹。

    第255章

    钢筋混凝土梁柱、预制板、混凝土空心砖……一包包水泥与城外岱海运来的碎砂石混在一起,倒入钉好的木框里, 浇铸成型。这些都用水泥粘结, 不用建窑烧造, 西北天气又极干燥,不出数日水泥晾干, 便可用来建房。

    因是给这些牧民建房,汉中经济学院的那位优秀毕业生刘处士便不客气地指挥牧民打地基、挖排水沟、运砂石、和混凝土浆……

    一排排大而轻的空心混凝土砖砌成墙面,房顶架上预制板的房顶, 铺上防水油毡, 最后用水泥找平, 便成了一排排规整新鲜的二层小楼。

    这些房舍都是按着汉中经济园的学舍而建,实际上借鉴了宋知府从现代学来的办公楼的样式。每层楼都隔出许多套间, 套间里又作分隔, 一层楼可容几家人住, 没有独门独院的说法。各排房舍间用小路、花木隔开一片不影响采光的距离, 房间屋后用木篱隔出小院,给各家一个种菜蔬的地方。

    楼顶是单坡式, 不铺瓦片, 只在一角铺了排水沟和排水管引流。

    楼内房间里都装有厨房、卫浴间, 墙避间埋设陶制下水管, 十分干净。唯本地不似汉中那样诸水环绕, 不方便用水箱装水,就只修了条暗渠,将远处河水引进小区, 在小区中心筑了个带盖的水池,方便牧民每天取水。

    不出数日,一片足供数百户牧民居住的花园小区便在一片荒原上兀然而起——

    凉城虽是军镇,却也有军户余丁住在此地,是个城镇的样子。镇里住砖房、土坯房的居民看这些小楼尚且羡艳不已,那些从来都只住帐篷,随着酋长内附后也只是搭帐篷住在城外的牧民更是激动得连连叩首祝神。

    他们从前连一砖一瓦都没有,如今竟有了这么高大轩敞的灰石砖楼!

    连那些入住镇内好砖瓦房的王公贵族听说了外头牧民的住处,也不禁派人去看。看的人去了只见一幢幢规整的、刷着白浆的灰顶小楼,门窗还待玻璃烧出来再装上,但已能看出装好后窗明几净之态。

    从外头看只是整齐,进到房里才知,那房子真可说得“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每间房里都用薄水泥板隔出许多小间,里头摆着简单的桌椅……还有他们听都没听过的“卫浴间”,里头通了烟道和排水管,砌着光滑的水泥池子,供人如厕和洗澡用。

    灶台和烟道都是砌好的,住进去之后冬天可以烧牛粪,也可烧煤取暖,烟气就从烟道烤热整个屋子。建房的空心砖保温也比帐篷好,因几家房子连在一起,承风的地方少了,邻家的热气还能暖暖自家,到冬天必定住得舒服。

    这样好的房子,别说是牧民庆幸,看过的仆人歆羡,连那些富家大户都想住。

    可这房子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大族出身的,就不肯和普通牧民住同样的房舍,嫌弃这房子显不出他们的身份。于是又有许多人派家奴找上了刘处士,奉上金珠宝贝,请他带人改一改自己的房子,改得比这些牧民的房子更好看。

    刘学士是不肯收钱的,也不肯接私活。

    他始终记得自己来时宋大人交待的使命——一是小肥羊,二是给马配种,三是把草原的羊毛加工业发展起来,他们汉中还等着进货呢。

    他就过来出个差,出差过程中顺便盖个房子,真不能把自己的队伍当成建筑队用。

    他毅然拒绝了这些人的要求,但是没有拒绝送上门的银子——他们马上就要建起汉中玻璃厂的分厂,不久便要招工做玻璃门窗。

    这些贵人看他们的小楼好,十之八、九是想要玻璃门窗和卫浴,但他们都有仆人倒水,浴室有没有下水道倒也不大要紧,最重要的正是透明闪亮玻璃窗。

    草原上连铁器都难得,更不必提玻璃了。

    那几位贵人家里有的是金银,只图个享受,连连点头:“那就订!这也是咱们族里结好天朝官员之法,不必吝惜银子!”

    他们既肯砸钱,汉中“经济”学院这位深通经纪之道的学士自然就敢要钱。当场带了人到各家量门窗尺寸,定花窗规格,约好了等玻璃厂建起来就交货。

    他在草原贵人间如鱼得水,签下了不知多少块玻璃订单,连暂驻汉中的大军都被惊动,不少人悄悄去看他那小区建成什么样子。

    确实好。

    房子虽有背阳的,隔出的隔间也小,可是也比他们军营的大通铺强得多。

    许多人看得羡慕不已,甚至想撺掇着齐王殿下向他皇兄要料材、工匠,给他们这些士兵也建起好房舍。

    然而话递到齐王耳边,却没有了音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