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65节

第165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宋大人不是什么神仙佛子,他能引雷电为人所用,亦不是上天偏爱之故,只是善于学习罢了。”

    雷霆天象自古常见,是上天将天道运行之理摆在世人面前,宋时能得而用之,是因为他观外象必究其本,平日又读书多,能将前人所学的精义与世间之象结合到一起。而草原无人懂得运用,是因为读书少,不懂得如何从物象倒推本质,才看不透上天所示的天理妙用。

    他回忆起宋时给他抄的那些新奇艰涩、却又着实能破解世间之谜,教人欲罢不能的新知识,神色愈显庄肃,令人不得不信他的。

    “待你二部归附之后,朝廷自会使本地牧民官教你们部中子弟读书识字,学经义,通古今,明天道。天理本就示在世人眼前,无谓偏倚,只在人肯不肯用心探究而已。”

    与其把自己部族与大郑对立起来,在这里哀嚎上天为何不偏心草原诸部,不如以后安心给朝廷做工业、畜牧业,挣了钱送子弟去学校读书,多知道些数理化的知识,他们部族也能过上关内百姓一样的太平富庶日子。

    他苦口婆心地给顺义侯诸子和那两部新附的王公讲了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当场拆开夜灯外壳,拉出电线,当场给他们讲了一场串并联课。

    讲得众人再也不敢提半个“天”字。

    连夜灯都不想摸了,只怕想起那开关按下去之后就不由自主地要想那电流是从哪条线流进去流出来……

    桓大人说的对,这雷电定然不是长生天赐给郑人的,要是长生天赐的,还用得着算这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吗?

    本地封建迷信风气被扫除一清,从汉中带来的科学、工业气息又将桓凌包裹起来。

    他刚安抚罢诸王,本地指挥便亲迎上来,将他领到了一个收拾得整整齐齐的房间里。那房间看着与别的房间没多大不同,但里面的箱笼又多了几套,上面用红封封住,印着汉中府的大印。

    这不是凉城备下,而是汉中知府宋时千里迢迢叫人捎来的。

    那指挥指着箱子笑道:“这也是不久前才从汉中寄来的,前脚儿箱子刚运到,后脚儿御史大人就到了本地,可见两位大人有缘。”

    他们只管代存这东西,却不敢私拆,愿桓大人拆开后也叫他们看看,开开眼界。

    桓大人坦坦荡荡地道:“宋大人一心为公,这里候捎给我的,必定是军中有用的东西,待我看罢便与诸位共试。”

    时官儿若有什么情话要寄,也就寄在信里了,纵有传情之意,也多半儿会送鸳鸯尺这种又得用又隐含比喻的东西的。

    他怀着隐秘的期待打开箱子,却见着箱子里满满当当地摆着一箱衣裳,衣裳有黄有绿,却不知怎么染的,都染的深深浅浅的黄绿色花点,看着略有些……

    宋时不在,桓凌才将那个“土气”在喉间转了转,又咽回腹中,拿起两件细看,只觉形制有些像他上回做的绿军装。

    桓凌仿佛明白了这衣裳的来历,眉头微挑,越发期待它的好处。那几位等着看热闹的指挥使、副使、千户等倒有些失落,伸着脖子恨不能再看出些东西来。

    如今正是天寒地冻的日子,任谁看到这衣裳都只会想到是后方给军里送寒衣,没什么意思。且这寒衣也不是很好看,还不如他们家里夫人做的,还要挑挑配色,绣两朵花儿呢。

    难不成其中还藏了什么他们自己才能解的暗语?

    桓大人还念不念诗了?

    桓大人不仅不念诗,还要关门换衣裳了。几位将军只得告辞出门,回忆着那些染满深深浅浅黄绿斑点的衣裳,啧啧叹道:“这衣裳颜色好花哨,怎么染出了那一身的杂色点子,难道是仿江南水田衣的风格?”

    水田衣如今也不大时兴了,且水田衣是拼缝出来的,他们练武的人眼力都不差,看得出那颜色是染出来的。

    染那么多重色,可比拿碎布拼缝难吧?

    可不稀奇的东西怎么能拿来送情郎呢?是叫几个绣娘就能缝的衣裳显心意,还是叫一整个儿染坊折腾几个月才能得的衣裳显心意?

    一位最年少风流的副指挥使道:“这染色里也是有学问的!看宋大人这衣裳上那些颜色,怎么不染纯色、不染渐层、不染图画,定要染成一点一点似笔甩出来似的颜色片儿?”

    那就是相思深复浅,点点寄余心的意思!

    桓大人穿这一身,就是穿了宋三元公的一身相思之意!

    原来如此,好别致的心思。

    众人在廊下小声夸赞着宋大人的心意,不等桓佥宪换衣裳出来,就先替他做了几行歪诗。正在那儿研究着是覆郎身还是结郎心,房门却砰地被人打开,里面走出一个穿着土黄色基调,布满深浅花斑衣裳的桓御史。

    那衣裳做是个往外折的立领,正面是对襟短褂和长裤,短褂当中用一排包着同花色布料的扣子系得严实,衣裤都可可地贴在身上。

    他似乎是怕衣裳太紧,露出身形,外头又披一件同色披风,拢住了全身。脚下也是同花色的牛筋底靴子,头上只扣着一枚玉冠,手中拿着六瓣圆顶花帽,走到廊下抬了抬那只空着的手,露出一个用包布扣子扣紧扣在腕上的利落窄袖,肃然说道:“时……”

    他读信读得有些激动,一开口险些叫错称呼,连忙咳了几声,重新说道:“这便是宋大人送给本官的衣裳。宋大人信中说,这迷彩服善能在草原上迷敌人的眼,若穿着它伏在枯草中,眼力再好的射手也看不出有人。我刚穿上试了试,只是在室内难见效果,最好到草原上一试。诸位勿畏劳苦,陪我到外头草场上看看!”

    众将应了声喏,纷纷下去牵马,陪他出门。

    累自然是不怕累的,只是这么两个才子做衣裳,还做这么恰可着身材的衣裳……

    真的就不做两首诗了?

    第267章

    他们在草原上访了两个部族,又是劝说又是领着众人搬家, 待了一个秋冬才回凉城, 如今仍是天寒地冻的日子。他撩撩斗篷潇洒地就要走, 廊下诸将却还怕他穿得太少,冻出个好歹, 连忙上前劝道:“大人可要多穿些儿?这衣裳未免短小了些,又这么贴身,只怕不能保暖吧?”

    不怕。

    他这斗篷里头有层絮了薄薄的细鸭绒的内胆, 短衣长裤内都穿了衬皮毛的羊毛衣裤, 脚下的靴子也是衬毛的。只是看着薄, 穿到身上连脖子都护得紧紧的,十分暖和。

    但更暖人的还不是这些衣裳, 而是隔着里衣贴在他胸前、腰间, 源源不断为他供热的暖宝宝。

    他从袖中掏出一个薄的布包, 在众人面前晃了晃, 风轻云淡地说:“宋大人这些年殚精竭虑为朝廷大军筹备粮草军械等物,待官军比对自己还要上心, 怎会只图好看, 送来些不实用的东西?不光这衣裳保暖, 他还怕单只衣裳抗不了塞外寒风, 又送了些暖身贴来。”

    那隐隐透着黑色的软布包被他塞进指挥使手中, 一阵暖意便霎时从掌心流遍他全身。那温度比手稍高一些,热热地熨着手掌,又不至于烫得拿不住, 在这犹似内地冬日的冷冽天气里,叫人舒服得不忍撒手。

    那些副指挥、千户不大敢逼问佥都御史,便都凑到自家镇抚面前,拿手肘轻轻撑了他一记:“这是什么东西,摸了这么久都没摸出来?大人不如将此物给下官们看看,咱们人多,说不好就认出来了呢?”

    他们大着胆子直接把胶袋抢走,争着体验了一把捧着暖宝宝的感觉。

    凉城指挥这才回过神来,瞥了抢去暖贴捂在手里,满脸惊讶好奇的几位副指挥使:“这怎么弄的,怎么摸着半软不硬,捏着还有些沙沙的响,不似盛了热水,还能热这半天?”

    因为这里有铁屑和碳粉,用了原电池发热原理……

    桓凌大方地把那枚暖宝宝借给众军官看,并从袖中掏出一枚松花笺印的说明书,边走边给众人讲这暖宝宝的原理。讲得不多几句,这些将军听得嘴都合不拢,恨不能直接拆了这包东西看看。

    桓凌大方地答应下来,只是爱惜暖宝宝制作不易,叫他们先留用一阵,待它不热了再拆。

    那指挥使等人把玩了一阵,便把暖宝宝还他,说道:“这是宋大人特地给大人制的,下官们怎好夺人之美?只不知道它叫什么,我们回去也好向人吹嘘见过三元亲手做的好物件儿?”

    叫……暖宝宝。

    这名字有些过于拙稚了,不过时官儿既然习惯这名字,又特地将它写在说明笺上,那他还是依这东西的原名,不要再给它改别的名字了。

    不过“宝宝”二字自有爱如珍宝之意,他看时官儿送他的东西,果然也都如珠似宝,值得这个名字。

    几位将军也叫这名字震憾了一下——

    成亲前送个尺叫作鸳鸯尺,成亲后送的手炉似的东西就叫暖宝宝了?莫不是专暖桓大人这位宝贝的……

    他们可不敢跟着乱叫,连忙把暖宝宝的事翻了篇,恳切地说:“如今白天还不长哩,佥宪大人暂不必讲这个,咱们还是去城外试这衣裳的妙用吧。”

    也不必问这衣裳叫什么了。

    无论是寄相思还是寄痴心的,无非是人家小两口的情趣,不是他们能叫。那“暖宝宝”也不是暖他们的,桓大人自个儿爱叫“宝宝”就叫,他们这些外人日后说起此物来,还是老老实实指着用处起名,只说是个暖身包吧。

    他们安安静静地回去换了大衣裳,拿了望远镜,到后院牵出马匹,陪着佥都御史直奔城外荒原。

    凉城天气虽冷,冬天却不怎么下雪,满地都是枯草砂砾、黄土扬尘之景,与他这身锈黄底儿的新衣裳倒挺相配。

    桓大人身为佥都御史,又是身兼皇差,身份格外贵重,自然也就有资格挑好了地方安安稳稳地坐等。众将军则率亲军往远处走,隔一段便留一个人下来,比较离敌人多远方能完全隐住身形。

    别人骑马往远处跑费力,桓大人自己也是要忍着寒风,伏藏于草丛、乱石间,寻找最合适隐蔽的地方的。

    不过这苦也不白吃,众人从午后天色正亮时一直试到夕阳西下,足足记下了几张纸的数据,日后可以依此数安排探马窥探敌情,率军在野外埋伏待战,或潜近敌军营地,伺机探营……

    他心中已想到了许多种战法,只是宋时送来的衣裳太少,他也舍不得分给别人穿,还得再去信要起码几十套来,才好成队试验。此外还得往京里打通关系,求得圣上许可,才能将这迷彩服也列入军服——

    这衣裳虽好,不过大郑以火德立国,军中旗帜衣甲皆以大红为主,配色形制俱有定制,不是他一个小小佥都御史说改就能改的。

    不过给朝廷写信还是以后的事,他现在便要回去给宋时写信要衣裳,再问问他暖宝宝能否量产。

    随他出门众武官听了他的打算,却都觉得这话太没情谊——人家千里迢迢寄来新衣裳,寄来给你暖身的东西,还取了那么个亲昵的名字,怎么就一封冷冰冰的公文寄回去呢?

    他们边外虽没有好东西,但也有些海红果、羊肉、羊奶,总要捎回去给宋大人尝尝,才见情谊。

    他们议论只是私下议论,也不敢当着桓天使的面说出口,然而隔日桓凌叫驿马寄信时,送出的信却着实叫他们吃了一惊。

    那是满满一匣子的文稿,订得整整齐齐,包上了蓝纸封面,倒像一匣手抄书似的,他们一年给朝廷上的请安折子都不一定有那么多!

    草原上日夜奔波,费心招抚之间,他竟然还能攒出这么多信!

    几位同行的使节感叹道:“原先以为桓大人写的都是给朝廷的战报,想不到这么一大箱都是给宋大人的……”

    不愧是能和宋三元齐名的才俊,写起文章简直如吃饭喝水一般容易。这才几个月没见,写的信都快赶上一部《论语》厚了。

    有这信在,还要什么信物传心曲!

    还要作什么诗,文章不比诗难作么?

    众人叫那些文章震憾得说不出话来,也没太强求他先拿给大伙儿看一眼——

    反正过些日子宋大人肯定就得把这书信文集印成宋刻书。到时候一人要一套,慢慢收着看,或许还能看到宋三元的书信文章夹在其间。岂不比这时候赶着匆促地看几眼,还要妨碍桓大人给宋三元去信,受两人埋冤的强?

    指挥使便主动揽下此事:“早几个月见一些地方报纸上写着宋大人常在黄河对岸盼候桓大人,不过后来听说是南下督促陕西各府屯田、粮草、修造之事了。大人要送这些东西,我安排几个亲兵去陕西,慢慢儿替你寻宋大人便是。”

    不必麻烦,他知道宋时在哪儿。

    桓凌垂眸看着那箱书稿:“他信中说到,是从西安得了一种蛭石才弄得出这不用烧炭即可暖身的暖宝宝。他早前送我直到最远的府谷县,到西安必定是由北到南,踏遍了陕西,接下来无论如何也该回汉中了。”

    他自家不在汉中,周王那里便少个臂助,见了三元回来岂有不留的?

    时官儿现在只怕要调度粮草,安排军屯、民屯事宜,还要独自试验那些后世的知识,不知有多辛苦。他如今不能回去帮他师弟,但愿这些从草原上记回来的这些风景、民俗、传说故事能多换些晋江币,叫时官儿心里高兴些。

    第268章

    开春之后,宋时就回到了汉中。

    冬闲这几个月他将各府都走过一遍, 捡着有矿的重点府县亲身考察一番, 开发了几项重工业和配套的轻工业。因不是朝廷把持的金银铜铁矿, 就叫当地政府搞了招标,选出有本钱、肯下心力研究开发这业务的大户商人投资。

    前期的基础设施自有那些大户承办, 他回到汉中便挑选精英、培训技术,把技术人员安排到各处主持生产。

    不过这些不算朝廷产业,只怕学生不愿意去。

    如今汉中经济学院已经在他们两口子和之前毕业生的努力下打开了知名度, 内地各省, 特别是江南地方的官府、巨室都来招人, 毕业生双向选择,肯定是先挑条件好的。他们陕西这些刚起步的地方企业, 待遇只怕争不过人家, 强令学生留省, 只会造成逆反心理。

    宋大人既是本地牧民官, 又是学校校长,自然两方都不能委屈, 于是折衷一下, 把毕业后分配工作改成了实习。

    从这一届开始, 每个学生毕业前要加半年到一年的实习期, 实习由本校老师、工业园管理层和技术骨干带领, 工作地点就在在本省各处新建的工业基地。

    实习结束后既可在当地工作,也可以回来再寻更好的工作。而且这几个月就在省内,若出了什么难处理的问题, 自有学校老师甚至校长出手替他们担着。这些学生离开学校和运转成熟的汉中经济园,在外头有一段近乎独立的实习期,将来聘到外地也就能独当一面了。

    宋校长组织技术学院全体师生开了个会,将这个安排通知了下去,并不容反抗——不仅要实习,实习回来还要交上一份不低于三千字的实习报告,记述实习期间的工作内容和取得的成绩。内容要详实准确,要带数字和图表,同一批实习生的内容要经过查重,不许抄袭……

    汉中经济学院的名声是他们两位校长、数十位老师和前面所有毕业的师兄师姐们挣来的。在座的学生们也要以师长为榜样,尽己之能,做个于天下有用的人才。

    不论他们将来是在哪位大人幕中做事,或是受雇于富商大户,亦或自己凭才干立足,都要记着自己不是普通的工匠,而是汉中经济学院的学生,胸怀志气要配得上自己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