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66节

第166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宋校长一大碗鸡汤灌下去,忽悠的学生们胸中热血澎湃,以为天将降大任于己,恨不能立刻往那些边远之地发挥才学,以报校长对他们的信任。

    也就没人在意他们莫名其妙地加了一段实习、一篇实习报告的事了。

    看着这些学生意气风发地散会离开,宋校长也深深感叹道:“我遇上当今之世,当今这些学生,甚至幸运。”

    这时代的学生真是老实懂事,老师喂个鸡汤就肯听话,让加多少工作就加多少工作。要是在他们那年代,他敢开这个会,不用等散会就能被学生挂满微博,圈遍有影响力的大v,还不知道有多少要实名举报他的。

    他越想越觉得学生淳朴,不可辜负,回去得多写几张帖儿给那些开矿、办工厂的大户,替实习生们多争取些补贴。

    身后的老师也能感觉到他对学生的深情,虽然不知道真正原因——也幸而不知道真正原因,心里对校长的感动佩服才不至于变质。

    老师们恭恭敬敬的说:“是这些学生得逢盛世,遇上大人这样的不拘一格教人才的名师,才有出息的一日。”

    是啊,大家互相成就吧。

    宋校长感动地抹了抹眼角,吩咐道:“等安排好实习时间,便叫食堂杀一口猪、几腔羊,叫厨师安排些拿手菜,算我这校长为实习的老师和学生们壮行。在家补好身子,才不怕在外吃苦。”

    草原小肥羊暂时还杀不起,但汉中原产的小肥羊是能随便吃的。

    如今桓大人去草原出差,宋校长不能随行,也不好去周王府蹭饭,天天在家里指点餐单,倒是让家里的厨子研究出了不少传统的、地道的草原美食:

    烤羊腿!羊肉烧麦!手扒肉!涮羊肉!血肠!羊杂汤!哈达饼!黄油饼!焙子!凉粉儿!

    照着他上学时在一位内蒙新北方学校优秀毕业生开的正宗草原餐馆里的菜色上!

    他家那厨子本是河北人,却跟着他们父子从广西到福建跑了一圈,又跟着他到陕西,已经习惯了到处学习地方风味菜肴,只听听做法,就能还原出来。宋时指点了他几回,他做出的菜色便有模有样,味道不知合不合蒙人口味,反正是合宋大人口味的。

    宋校长将大厨贡献出来,让他亲自传授学校的厨师草原菜品,做出了一窗口色香味俱佳的正宗蒙古美食。

    准备实习的学生们和几位主管老师饱餐了内蒙美食,怀揣着一肚子鲜香肥嫩的羊肉和报效国家的理想上了车,从此便要往外地去,开始最艰难的创业工作。

    宋校长虽不舍得这些年轻人,但为了建设大西北,也为了他们的前程,仍是忍痛割爱,将他们送出了汉中。

    这场送别虽令人伤感,然而刚回到衙内不久,却又有个好消息紧随着传来——驿马从凉城给他捎了个木匣子来,沉甸甸的,搁在桌上时发出了一声沉闷的钝响。

    这是桓佥宪从草原上捎回的东西,驿站知道要送给是宋三元的,不敢耽搁,挑的最好的马,叫人日夜兼程,连换了几匹马赶着送回来的。

    匣子用小铜锁锁着,盖上贴了封皮,看得出没人动过。钥匙被那驿卒挂在颈间,拿下来双手递与宋大人,请他查验。

    他听说里面是一匣子书信,大人看看东西可对。

    宋时正恨不得立刻看见小师兄送的什么,又有点担心打开太快,别人笑他不矜持,如今得了这个查验书信的借口,当即点头:“也罢,本官便先看一眼。你们叫人给他拿些点心吃,招呼他吃过饭再回去吧。”

    他对驿卒这个职业是有历史感情的,眼前这位又是给他送家书的,自然招待得更客气些。

    那驿卒千恩万谢的下去了,宋时拿着个查对匣中之物是否有损伤的理由,就直接在公堂上打开匣子看了起来。

    那些简直不是书信,而是一匣子书,包着蓝色书皮,封皮上标着“某部习俗”“某地鸟兽”“某地地貌”“某部传说”等分类。纸张、墨痕新旧不齐,字体时用楷体、时用行草,笔迹也不都特别工整,有几处甚至染了墨色,分明看得出是在马上匆匆写就。

    这是特地为他收集的资料!

    这孩子在草原上奔波之余,竟还分心写这些,自己不知道累么?晚上写字时灯光亮么,伤不伤眼?寒天冻地的在外头写东西时是怎么握笔的,不会脱了手套,冻伤了他的手吧?

    宋时一头埋怨桓凌不懂事,叫宋叔叔担心,一面又不可自抑地在脑海中勾勒着他为自己记录下这些资料时的模样。他甚至能想象出桓凌一手托纸,一手提笔,坐在马背上看着地形地势、草原特有的珍禽异兽,低声问话,一面记录下其蒙汉名与形象的姿态风神……

    他那时一定是穿着大红官袍,头戴乌纱,外罩轻裘,双手脱缰,只用腿夹着马身,潇洒自如地提笔疾书。

    虽然他亲手给桓凌备了军大衣,虽然他后来又送了几箱迷彩服,但在他的想象中还是要给桓凌穿上最风流的衣裳,像古装剧里的大侠一样,帅得不接地气。

    人比二级保护动物兔狲更值得看。

    宋时手中的文稿半天没翻过一页,堂上的门子和差役自不敢提醒他什么,但外头马同知等人听到桓凌寄书过来的消息,都匆匆赶到大堂,上前行礼问话,打断了他的思绪——

    桓大人寄来家书,他是否要去对面王府,禀告周王殿下与桓王妃一声?

    还有一件私事……桓大人是天下闻名的才子,写的书信诗词都曾在各地传唱过的,这回寄来这么多,是否也可让他们欣赏一番?

    宋时垂眸看了一眼手里的野生动物志,微微摇头,谦虚地说:“这回桓师兄寄来的是草原游记,如实记了些草原人说话,文字略显浅近,只怕文采比不得旧时。”

    这些是按着他给晋江投稿的格式写的,比白话文运动时的文章还白话,只怕外人看了要误会他的文章功底倒退。

    小师兄为了帮他挣钱,冒着大雪寒风写了这么厚厚的一箱文稿,他可不能让他的名声折在这上头。他摇了摇头,含笑说道:“这些文章是在草原上匆匆写就,稿纸上尚有些淋漓墨痕,怎好与诸贤同赏?我打算重新誊抄一遍,配上图画,印制成书再与天下才子共赏。”

    马同知暗道了声可惜,可惜不能欣赏桓大人的书法,却也识大体地不再多问。

    宋大人这几个月没见过桓大人,只得了这么一匣子书稿,自然要把它当宝贝藏着,舍不得让别人沾手了。

    第269章

    几年锻炼下来,小师兄的文稿写得比他还像现代学者了, 连改都不用改就能直接发上晋江。

    虽然这种科普短文稿少低, 算算字数一篇竟只有十几块, 但这满满一箱子若都能过稿,也抵得上几篇博士论文。自从他们跟随周王到汉中, 借着亲家的身份把王府、宫廷各种礼仪、节令习俗扒了个底儿掉,能写的都写过一遍,再没有这么多东西可写了。

    他可不能辜负桓凌的心血。

    宋时感叹几句, 就一头扎进打字上传工作中, 走到哪儿都要带上一本文稿, 稍有空暇就拿出书来抄几个字,争取早些投稿到晋江后台。这副手不释卷, 指尖藏在袖里点击屏幕的模样落到人眼里, 就是他被桓凌的文章迷得不能自拔, 看到精彩处还要在袖子里点点划划, 凌空抄写其中的佳词妙句。

    不知这文章写得何等精妙,竟能令宋三元如许沉迷。他往日看书都是一目十行, 怎么看这箱文稿就慢得像是字字都要嚼碎了吞下去似的?

    他越藏着不给人看, 别人就越是心痒难耐地想知道其中内容。但宋时心硬如铁, 顶着属下和学生们如怨如诉的眼神, 顶着周王含蓄的探问, 硬是把那箱原稿藏得严严实实的,没给人看过一眼。

    他多年赶稿,输入速度快, 也不过几天就把那一小箱文稿传到后台,然后就专注改稿。

    他当年读书时,师父就给他看过不少小师兄的文章,他的古文就是在仿写师父、师兄的文章中学起来的。后来在武平时,小师兄更是千里迢迢地追过来做了他的老师,给他押过不少题目,写范文让他背……

    考前背师兄的文章自是不值得提倡,不过也多亏当年那些仿写和背诵,他能完全抓住小师兄的文风、神髓,写出的文章足可乱真。拿他本人写的现代文翻译成古文,那就更容易了。

    不过之前上传文章时只要手在袖子里点点戳戳就能输入,并不显眼,所以白天也能干;翻译这些白话小论文却是不能叫人看见的,只能晚上下班后点灯熬夜地抄写。叵耐那竹炭灯泡还不大争气,用得久了容易发黑,有时还会烧断灯丝,他还得去点煤油灯,就着一室甜腻的煤油味和黑烟抄写。

    幸而他从这趟从榆林转回来时,找到了西安东面的商州大蛇沟白钨矿,如今正在开采,将来总有能用上钨丝灯泡的一天。

    有小师兄送来的这箱稿子,肯定不用愁晋江币不够使了!

    他每天看看自己后台上传的稿件数量,就能激起无穷的动力和激情,将那满满一箱白话文稿改写成字字珠玑的古文。

    改得十分顺利,品读着也全然是桓凌的风格,唯一一点问题就是古文简洁,翻译过来之后比原先薄了得有一半儿以上。而桓凌给他寄来这么沉的一箱书稿,他这里从周王夫妇到府中官员、普通学子都盯着呢,边关那边见着的人只怕也有不少记在心上,等着买回去看的……

    他可怎么把这厚度补上呢?

    宋时对着桌上拼得整整齐齐的,一薄一厚的两摞文稿,微微垂眸,思索起了注水的技术——当年他在书店买的那些精装本,是怎么把二三百页的平装本增厚到跟词典似的来着?

    首先字体要大,行间距、段间距要拉开,页边多留点空,页边和段与段之间印点花边,还要多加插图……

    对了!注释!

    用馆阁体大字印“桓凌”的文章,用他自己的行楷字体写批注,甚至可以随意加些读后感,他对小师兄的思念之情。读者看到印出来的书里有两套字体,有他的点评,自然而然也就会认定原文是桓凌写的,不会想到所谓的原稿也是他加工出来的。

    这不是想怎么水就怎么水了?

    只要整体字多,就能掩饰过原稿的字数问题。反正没人见过桓凌的手书,他就说原稿因是在草原上写就的,条件不好,不能像在家伏案写字那样写出精细的蝇头小楷,谁能拿出证据说不是?

    外头再包上个厚厚的硬纸书壳,四角包个锌或锡的护角,又能把书加厚个几毫米,从厚度和分量上都注水注得无懈可击。

    宋时振作精神,拿出一张大稿纸,忖度着如何设计页面。

    他印过大会讲义、编过报纸、写过版书,如今虽然把主编的位置交给府学校教授,但眼力和实力都在,很快便设计出内页版式:就照着精装版古诗文选的格式,文前多夹几页前言、目录、序文,大字印原文,在文中插上苏州码子标示注角,文后以小字长长地写几段批注。段段空行,章章换页,夹以插图——

    这个他自己就能画,草原上那些动物他差不多都在动物园和动物世界、农业频道看过,大体都还记得什么样。再说他们文人画儿讲究的是重神不重形,画匠才画得那么精细呢,他在屋里憋出来的插图足够用了。

    他夜以继日地熬了几宿,以毛笔写出近似油印的字体,更亲手调膘胶、订脊线,叫人打造假金护角,订好一摞精装版《北行录——佥都御史桓凌著·宋时注》,交给府县学一众教授、教谕等人付梓。

    不用油印,用石版印。

    这套书的版式都是布局好的,宽度和行着距差一点就要影响整个版面,连字带图都要印得一丝不错。

    几位汉中经济报的编辑应声领命,接过那摞书,恭送走大人,围坐着先看了个过瘾。

    他们早盼着看桓凌的文稿久矣,如今终于拿到手,还叫他整理成这么精致贵气的样书,怎么让人忍得住不看?众人洗手剔甲,手上水珠擦得干干有,先把书轻轻翻看一遍,才心满意足地叫了刻版技术最好的学生和画匠来刻印。

    好文章,不负他们这些日子的等候!

    不光桓大人的文章好,宋大人也写了好用心的注释,文字清通、内容细致,几乎比桓大人的原书还要长了。若非胸中一片相思难抑,如何写得出这满纸深情?昔日王戎曾言“太上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他们正是情之所钟的才子名士,观这文章,哪得不为两位大人心痛眼酸?

    先替大人伤心一场,赶快找学生来刻印成书,好叫大人送与亲朋共赏。

    宋大人自己都没伤心,还在书房安安稳稳地研究草原水土保持和提高当地经济的问题,外头一群师生却把他这本地理志当情书集,连抄带印地传遍了半个汉中。

    第270章

    宋时亲手做的那本书排版复杂,还夹着图画, 雕版出来的慢, 但只有文字的盗版出得飞快, 在教官、学生间传抄了一阵后,便女校的老师把抄版带回了周王府。

    桓王妃早惦着兄长在边关的情形, 奈何他给自己的家书只有薄薄一纸,给宋时的倒多,却又他密密藏着, 竟是等到如今才看见盗版。

    盗版还是教官和学生们在雕版时抄来的, 不能立刻送来全本, 只能等人一篇篇地传抄过来。可她兄长文中写得草原风光壮阔恢宏,草原动物鲜活欲生, 草原部族的生活也颇有异域野趣, 其间穿插着与他文风相近又略有异同的点评, 两下对比着看更添趣味, 叫人忍不住就想看到后文。

    她看着手头薄薄的稿子,轻叹一声, 吩咐内侍:“晚上请殿下来我殿中用膳, 转告殿下, 我这里得了一份兄长在边关写的手稿, 还有宋三哥做的注释。”

    晚间周王早早回到后殿, 便看到王妃正捧着装订好的一本册子翻阅。他扫到翻开的页面上写有“丰州”二字,正是女真旧城,便知道这本册子的来历, 含笑说道:“我早想为你要来这书稿,刻版的教官已许诺了印出书来先送给我一套,不料元娘你倒先我一步了。”

    元娘笑道:“能得王爷惦念,元娘已是不胜欣喜。咱们且先看这些,或许我这边的手抄稿还未凑齐,王爷便已为我寻得全本了。”

    周王想着司马长史和他说过的印刷进度,有些遗憾地答道:“那本书是用石版印法,比刻蜡版还快,听说一天便能刻出数十页。唯其中还夹着舅兄画一些地形地势、当地人物、禽鸟走兽图,刻印图版还要花些工夫,总得再花个十几天。”

    宋亲家手抄的原稿,他定肯不舍得给人,他们还得等那雕好的版印制出来,集结成册,只怕还要再拖上些日子。

    不过这些手抄文稿已经相当吸引人了。

    老师和王妃看的是文体、词藻和内蕴的深情。周王却是久看的却不只是这些,而是桓凌一路北行时记下的路线,途中经过的城池、海子、沙地、冈丘等行军时可用的标志。

    而宋时在其中穿插的注释也一样有用:既有城池历史,又有当地气候、地势形成的自然之理,还依当地地势、人口、物产等,在文中便预先安排起了如何安置百姓、经营地方。

    这一套文章与注释上究天道,下恤黎民,更可作军中取道征伐用,绝不只是普通文人之作。

    周王在汉中受了多年军政磨练,早不再是刚出京时那个只懂得文章风雅的少年皇子。看罢这些文章,他心中就已想到了它的用处——桓舅兄已探得了入草原之路,记得如此清楚细致,以后大军便可依此出入,甚至带着水泥之类,修一条进草原的通途。

    草原地广人多,还需人驻守,以防鞑靼散部重新占据土地。为此,以后或许还可请命将内地百姓迁至边外屯垦,屯田的军人、百姓也可借鉴这些文章中写到的各地物产与取用之法,尽快在草原上安身立命。

    等这部书印出来,就送回京里给父皇看看,也给恕儿寄一套,或许他们寻敌索战时也能用上。

    齐王自去年出边,经历了两次大胜,解了无数虏囚回朝,至今还没再入边。这些文章中写的地方和部族虽与他这位二弟不重合,但文中偶尔提到各部族的谱系关系,北征大军可利用这些部族间的矛盾或亲缘,或征伐或招抚……

    他抚着书页,对桓元娘柔声道歉:“今晚不能陪你歇息了,我有些事要问宋兄。”

    桓王妃体贴地说:“王爷必有公事要同宋三哥商议,只管去便了。我与阿王和侍女们看看文章便可消磨时光。”

    周王匆匆与她道别,拿着手中那篇文稿径自找上宋时,与他商议送书进京之事。

    也不光是正在印的这套,他觉得依桓凌写这套文稿的精神,只怕走到哪里就要写到哪里,终归要写出一部《草原志》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