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科幻灵异 > 穿到古代当名士 > 第167节

第167节

作品:穿到古代当名士 作者:五色龙章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他打算请宋时动手,将桓凌以后寄来的稿子也都如这般整理编订成书,做一套供后世人借鉴的名物志、地理志。

    他将书稿搁回宋时手中,起身拱手:“并非我不知道宋舅兄劳碌,但你与桓舅兄心意相通,见一知十,唯你能从他的文章中推知天地物象原由,并能教军民百姓运用之道。”

    凡桓凌写到的东西,他都能注明其缘由、背后所蕴藏的天道,于人的用处、危险与规避之法,以后国人往大边外去都可用到。

    换一个人或许也博学多闻,知道草原上的蘑菇为何长成个菇圈,如何用黄油煎蘑菇,但却少有知道龙卷风天象背后蕴含的大气变化之理,更难知道如何躲避——

    这又是他在福建代理过数年民政,见多识广的好处了。

    周王以皇子之尊,连襟之亲,亲自行礼请托,宋时如何能推辞?他扶住周王的胳膊,稍一用力就把他的小身板儿托了起来,温声道:“怎敢当殿下大礼?这本就是我份内的事,能得殿下支持,将桓佥宪在草原上辛苦写就的文章呈进御前,是我们二人的荣幸。”

    他本来就想随便把小师兄的稿子集一集,做本蒙古游记,能搭上宫廷线,被收藏进中秘库,这书以后可就厉害了!

    哪怕原书传不到几百年后,起码也得在类《永乐大典》《四库全书》这样的天下图书集合里留个名字。

    他们俩作者也算是青史留名了!

    他激动起来,把周王摆稳当了,自己反过来施了一礼:“该是我谢殿下的爱重才是。我那本书便托付殿下送至御前了。至于殿下有意教普通百姓也能知道边外草原之事,那倒更容易——桓师兄也会写那等如白诗般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文章。回头我整理一下他寄来的稿子,在报上刊出些讲草原趣事的小品便是。”

    桓凌岂止是会写通俗文章,他寄来的这一箱都是白话文,可以直接上报。

    其实本朝百姓说话已经都是白话,和现代汉语差不了多少,公文里也有“朝廷催科太急,不得安生”这样浅近的文字。就是把桓凌那些稿子直接刊到报纸上,只要说一声是为了百姓易懂特地改的,估计也没人能看出真相。

    他们小师兄写的那么好的小论文,如果都只刊到晋江网上,不能让世人看见,那也未免太暴殄天物了。

    宋皇亲大包大揽地说:“改这稿极容易,殿下不必担心,我先改几篇百姓喜闻乐见的,譬如做吃食之类的文章,叫百姓们知道草原上的牧民也和咱们郑人一般是要吃喝的,不是什么天生就会杀人的妖怪。”

    他的文章顶着桓凌的名字印制成书,桓凌的文章却要顶着他的名字进资料库、上报纸,这际遇也是相当奇妙了。

    两位联襟都是说干就干的人,不过几天之后,汉中经济报上就出了《走进草原》专栏,供稿人一栏赫然印着当今声名最著,无论才学还是私生活都受尽天下人关注的宋三元。

    只这宋时两个字登在报上,汉中经济报的销量就猛增了数倍。各地书商也都看出商机,不光大肆采购汉中经济报,自办的报纸上也都开辟了一个宋三元专栏,专门转载他的文章。

    而在这一片狂热的追捧中,他亲自翻译、排版、设计包装的《北行录》也被周王派人送上京,递到了天子案头。

    这套书只是依北行的顺序编写,内容详实,涉及军政两项,不像他发在报上的那些只介绍草原风情、草原美食的散文。

    天子毕竟不是百姓,能令圣上喜欢的自非当地新鲜动人的习俗,而是能用于军民两政的内容。

    虏寇距他们九边各镇极近,近得随时都能袭掠边关各府州;但又离他们极远,远得这百十年间大郑朝廷都不知虏廷内部世系代序,大汗姓名、战绩,有什么名将能臣云云。

    直到这回顺义王归降,朝廷对鞑靼大汗等的了解才更深入一些。而桓凌的《北行录》中记下了些顺义王也不曾提过的部族来历、族谱、族中擅战之士,还有许多过去的战事和他们与郑人交战中得到的经验总结,习惯用的战法……

    从前他们只知己不知彼,以后出战,终于可以知己知彼了。

    天子微微一笑,想起远在关外的次子,回眸问御前太监:“周王送来的人可曾说过这书给了齐王没有?”

    有。周王殿下爱护弟弟,书中有这些关系草原上战事成败的东西,又岂能不送一套给正在边外抗敌的齐王?

    第271章

    孩子长大了,当真是要放他们出去经历些事才能成熟。

    天子欣慰地放下手中的书, 叫人传旨礼部, 拟赏赐给周王, 也给西北军中——不光为他们这一年多来屡立战功,这招抚之功中其实也该记上他们一笔。

    若非他们当初接纳顺义侯归降, 顺义侯家中几个忠孝的子弟也不会主动自请招抚,劝亲故归顺大郑。如今他们人虽都在关外做使节,他们的父亲和新近入京的亲族长辈都在, 恩赏便加到他们的家人身上便是。

    加封诰、赐金银酒食……再叫他们到宫中赐一回宴吧。

    周王长史献书来时, 说这书里写了些草原部落常用的佳肴, 他们王府里的厨子从宋三元那里学到了正宗的做法,周王为孝敬父皇, 便将那厨子也送上京来为宫中做菜。

    正好叫这些刚封赐的勋爵和太祖时便投效大郑, 早已改了汉姓, 却还流有鞑靼血脉的公侯们都来尝尝家乡故里的菜肴, 以显朝廷对他们的恩抚。

    也陪他尝尝皇长子送来的心意。

    此事自然是交待礼部备办。三皇子闻说父皇要赐宴予本朝内蒙古出身的公侯勋贵,便主动向吕首辅请命:“这些鞑靼王公归顺, 皆有我两位皇兄的功劳在其间, 我做弟弟的也愿学着两位兄长, 为我大郑平定草原之乱尽一分心意。”

    他自从在礼部挂了名, 便以礼部为重, 不怎么爱去经济园做实务了。幸好那里有去汉中上过学的几位御史、郎中主持,圣上也常派宫里的管事太监过去盯着,使勋贵外戚不敢伸手, 倒不曾因三皇子不在而耽误过什么事。

    吕首辅也知道这位三皇子目下无尘,偏爱清贵的礼部差使,便含笑应下:“殿下有意接手此宴,为陛下分忧,实乃殿下大孝。老臣与礼部上下自

    当尽力配合。”

    魏王含笑应道:“多谢老先生了。”

    他与吕阁老各自上奏,将这桩差使要了下来,而后便亲自安排精膳司备宴。

    三皇子主持过几个弟弟封王、结婚两项大典,日常赐宴更不在话下,早做得驾轻就熟。给草原来的新贵赐宴除了要安排通事外,别的也没有什么不同的,他就依旧例吩咐了下去:

    既是赐宫宴,宴会便安在文华殿侧殿,礼部安排赐宴礼仪,有四夷馆通事陪伴那些刚进京受封的王公,从教坊挑选乐户侍宴……

    唯到安排宴席菜色时,圣上钦点了草原菜色,而非惯用的宫菜,由一个周王府进献的厨子主刀。安排的菜色也是以羊肉为主,看名字皆以烧烤为主,与京里惯吃的蒸羊肉、汤羊肉大不相同,颇有异域风味。

    这是大皇兄为搏圣宠而献上来的,还是父皇想念他大哥,特地将人要来的?

    这些年魏王在京中又是主持礼部,又要管经济园,在御前颇有宠爱,又深得六部堂官尊重,俨然已继承了他大哥出京前的地位。可若他大哥再度复宠,回到朝中,只怕父皇的心意也难免有所动摇。

    虽然当初桓王妃御下不严,闹出了“少年天子”那样大不敬的话,可毕竟说话的只是个宫女,牵连不到他大皇兄身上。如今尚是以儒家之礼治天下,讲的是长幼尊卑……

    当今天下,也就只有宋三元这个理学大家另立新学,不计较那些迂腐的儒家五伦,还办女校,让女子上学。

    可惜他竟被情所迷,跟着大皇兄的妻舅去了陕西,不然他在京里,不为俗务分心,早已创出一家不逊北宋四子的学说,一变当今君臣父子的陈腐风气了!

    好好儿的清流名士、理学大家竟被他大哥耽搁成了个循吏!

    连大皇兄献上的这大厨和草原菜单,听说都是从他家里学来的——那必定就是大皇嫂那兄长出关做使者,吃惯了蒙古王公的菜色,他为了满足桓凌的口腹之欲特地叫厨子学了这些羊肉菜。

    三皇子暗恨他大哥耽搁人才,无奈地抛下了对宋时的期待,安排精膳司郎中拟定菜单、依着菜谱采买肉类菜蔬,拟定在三日后开宴。

    赐大臣宴席,自不必父皇亲自降临,就由他与一位年高德劭的大长公主驸马主持便是。

    三日后宫宴备好,旨意发下,满朝蒙古草原出身的勋贵便都集到文华殿领赐。魏王与本朝辈份最长的怀德大长公主驸马一并坐在上座主持,命人端上菜肴,犒赏这些外族出身,却为大郑大平安乐立下大功之臣。

    自太祖北伐以来,就有无数深明大义的草原部族中人投效大郑;今日西北战事屡见成功,又有各部王公弃暗投明,主动献上草场、牧民以归顺大郑……

    不管他们是哪一族出身,以前是否曾与朝廷为敌,但自他们投效朝廷开始,圣上与朝廷便将他们一视同仁,有功必赏。

    魏王举起自己桌上的酒杯,与底下人共祝圣上万寿无疆,大郑太平康乐,笑着道:“今日这场宴会,是圣上为奖励诸位的忠顺慎勤,特地做的西北草原上的吃食,一解诸位思乡之情的。请诸位动筷,试试这些宫中做出的草原美食可合你们的口味!”

    他先举筷,底下坐着的人才纷纷动筷,小心地夹着片得薄薄的羊肉、煮得嫩嫩的羊内脏、烤得酥黄香脆的黄油酥饼送入口中。

    原本萦绕在鼻端的香气此时化在口中,鲜香而浓郁的羊肉正合那些新归顺的草原人口味。而世居京里的几位公侯也都爱吃羊肉,家里还有世仆会做烤肉,如今吃着宫宴上的烤肉味道,也觉得比自己家的好吃些。

    毕竟是宫宴,御厨做出来的就是比他们家里的仆人好。

    众人举杯连谢圣上恩遇,齐王与汪驸马主持宴会,一面吃着酒肉,恍惚间竟有几分回归草原的感觉。

    那些太祖时代投奔大郑的旧勋贵还好,新归附的吃着有草原风味的烤肉,喝着蒸馏的清酒,又得一位皇子、一位辈份极高的驸马温言抚慰,心里也有些飘飘然,觉得自己投奔大郑的选择实在做对了。

    令他们欣喜的还不止于此,酒到酣沉处,这座侧殿外忽有人来通传圣上驾临此地,要诸人离座行礼。

    大郑的天可汗不仅为他们这些归顺的异族赐宴,更亲身来看他们!新归顺的王公激动得起身行礼,久居大郑的旧族更是山呼陛下,连声谢圣上赐宴之恩,主动请命为朝廷出战。

    天子看着这满堂胡人、回回人、鞑靼人等外族子民都和大郑人一样穿着官袍、行着汉礼,心中也是一阵阵满足,挥手道:“平身。朕今日赐宴,非为了用你们报效朕,只是周王送来了正宗的蒙古菜谱与擅做蒙菜的厨子,朕念你们在大郑日久,便想叫你们尝尝家乡的味道。”

    这菜的味道如何,可是有你们记忆中的草原菜品之味?

    在京里有比帐篷更好的住处,也有好厨子,你等既归顺大郑,便安心在这里住下来,与那些已改了汉姓的世袭勋贵一般,将京里当作故乡吧。

    天子如此关切,更叫顺义侯等新附的草原王公感激涕零,将来大郑受的恩赏、住的房舍、用的器物都狠狠夸了一遍。尤其这场宴饮,不光圣上亲临,还有皇子和驸马主持,勋贵陪座……

    他们绞尽脑汁夸这宴会办得好,夸到最后竟有些脑子不大好用的忘了圣上说过赐他们的是草原上的“家乡菜”,说出了实话:“有许多都是在草原上、京里都不曾见过、吃过的美食,圣上实在用心了。”尤其是那些馅饼、面饼,他们在草原上吃的多半是筱面、青稞、黄米、燕麦之类的粗糙粮食,就是大部族的王公也少有吃得上精罗白面粉做的东西的。

    什么?不是草原美食,难道大皇兄他……

    魏王眉头连跳了几下,按捺不住走到天子近前说道:“父皇,皇兄也是一片孝顺之意……”

    这孩子,这点小事都要在意,还要拿他皇兄说话,未免不够大气。

    他没理会魏王,摆了摆手,含笑说道:“你们以游牧为生,上种粮食的少,自然少有这些精米细面的东西。不过如今你们已归附大郑,那些草场交予我大郑农户打理,将来自然能产出好白面。”

    这些菜以前或许不是草原特产,但等草原归属大郑后,必定能成为草原部落百姓都能吃上的“家乡菜”。

    殿内的蒙古人连声感恩,也暗暗祈盼将来真能如大郑皇帝所言,让家乡富庶起来。

    新泰帝微微颔首,摆摆手让他们起身,又嘉勉几句,便带人离开了文华殿,回养心殿批奏章。这一趟却是要乘辇而行,有些摇晃,天子到养心殿坐定后还有些晕,吃了几口定神汤,闭着眼休息了起来。

    内侍窥着他的脸色劝道:“陛下莫不是累着了?奴婢这就去唤太医——”

    天子摇摇头,只说歇一会儿便好,不许叫太医来看。他用力按了按额头,便有内侍上来小心翼翼地替他按摩太阳穴,擦上太医院制的清凉油。凉意从太阳穴透入,让他微微昏沉的头脑清明了几分,轻轻喟叹了一声:“这药朕记得也是宋时做的,从福建传到京中,他在外这些年,倒是少进良药了。”

    一旁侍候的王总管揣摩圣意,躬身应道:“可不是。奴婢还记得当年宋三元最怕虫子,出门时身上都洒着薄荷花露,坐处留香。这些年他在外主持农事,听说常常亲自下田,却不知那怕虫的毛病改了不曾。”

    可怜一个风流名士,不能在馆局里做文章,到风景名胜办诗会,如今提起他来,世人说多办竟都兴工业、种嘉禾的实务了。

    天子阖眼听着他说话,并不拦他,却是又提起了宋时的师兄:“他那师兄倒是爱在外面跑,当年就曾向朕自请巡边,如今去了草原,也算是遂他的心愿了。这走到哪里写到哪里的习惯也还未变。”

    只是当初写的是弹章,如今写的是草原志书了。

    “那时候朕闻说他父母早亡,还曾想过,他先父年纪与朕差不几岁,朕……”

    “陛下!”几位大内总管、殿前总管骇然跪了一地,劝他不要说出这样不吉利的话语,连那按摩的小内侍也收了手,瑟瑟跪在椅后。

    新泰帝无视了满地内侍,低声道:“那时朕想着提拔他们,如今却把他们派到西边不能归还。当时朕还想着自己的身子不好,要用心教导惠儿,后来怎么竟就叫他去了汉中这么些年……”

    他膝下虽已有许多孙儿承欢,却又怎么比得了自己一手带大的长子?

    第272章

    陛下有意要让周王还朝。

    服侍御前的太监哪个不是心明眼亮,能猜得出圣上心意的?

    恐怕圣上早有此意, 只是周王见管着九边的军政大事, 如今战事未歇, 无故不好叫他回来。除非齐王那里彻底平定了鞑靼余孽,或朝中有什么事需要周王回来主持……

    他们做太监的不敢问政事, 却能关心一下圣上的家事:“往年周王殿下都掐着圣寿的日子进京来进寿礼的,这两年也不能回来。虽然是边关战事要紧,可如今四海升平, 西北征伐连连得胜, 那些虏酋都肯主动归降, 陛下也该体谅殿下一片孺慕之心,让殿下进京贺寿了吧?”

    不光叫他进京贺寿, 如今皇孙也到了该开蒙念书的年纪, 总要让父亲看看才好。

    新泰帝沉沉地叹了一声, 道:“你们且下去吧。”

    只召他回来看一趟有什么用, 须得有个理由叫他从此长留京里才好。

    他虽未下圣旨,但御前服侍的太监都是揣摩上意的好手, 自然明白该说什么, 该怎么说。过不多久, 圣上思念周王, 欲召他还京的风声还是透入了后宫。

    是召他还京, 不是召他进京。

    只这一字之差,便有天地之别。周王的生母贤妃听到这消息后,连声念佛, 激动得将守着王府的李氏召进来,与她商议:“听说这两年惠儿跟桓氏在汉中府弄的什么女学校,教出来的学生都会读书算数,还讲天道,却不知他们学的什么?咱们哥儿如今虽进了上书房开蒙,可宫里教的都是旧书,只怕比不上汉中有宋大儒在,除了四书五经,还要教的什么物理、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