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棉花糖小说网 > 都市言情 > 古代旁观日常 > 分卷阅读15

分卷阅读15

作品:古代旁观日常 作者:怀忧公子 字数: 下载本书  举报本章节错误/更新太慢

    她娘支持哥嫂买私房粮食。

    有主意了,“娘,如果我们家有粮食,嫂子她们娘家会来借粮食吗?如果来了,我们会借很多吗?”

    李春华一听,便觉得会啊,肯定会,要是媳妇们娘家粮食不够,十有八九会向他们家开口,到时候不借说不过去,要是借,她心里又不舒服。

    “等咱家粮食买的差不多了,娘就叫你几个嫂嫂回娘家去一趟,让他们多买点粮,要是不听,那就没法子了,咱家粮食都不够吃,哪有那么多借给他们啊!嗯,待会再叫你几个哥哥去买些粮食,咱在存点,后天叫你爹去和族长唠唠,在粮价还没涨起来时,村里人多买些。”

    李春华觉得自己这法子还不错,大家都囤些粮食,这样子眼珠子就不会盯着自家了吧!

    “娘,要是嫂子娘家粮食真不够吃了,我们咬死不给也不大好。诶,嫂子他们不是都有私房钱吗,让她们自己买些粮食放着,一来他们自己房里可以加个餐,补补身子,灾年里也不用把身子熬坏,二来她们娘家要是来借粮食,几房里自己就能把粮食出了,也用不着您贴补,三来要是嫂子们的私房钱花多了,那还不得指望您啊!娘,你觉得女儿这个主意怎么样?”

    “好,这法子好,乖女啊,你可真聪明!”

    李春华很是高兴,不止高兴女儿想的这个法子,她高兴的是女儿真的长大了,会算计了。作为一个当娘的,她害怕女儿心计城府不深,这去人家家过日子,要是没心机,那不是活受罪吗?

    她希望女儿的打算、小心思能多些,这样以后吃亏的就不是女儿,那些生活富足的官家小姐尚且要有心计盘算,更何况他们这些忙忙碌碌就为了吃穿的小老百姓呢!

    现在好了,撇去对自己女儿盲目喜爱的光环,她发现女儿长大了,不再是只依赖在她翅膀下的雏鸟了,以闺女的聪慧,一般人家还算计不到她。真好!

    李春华希望女儿是有心机城府的,但是却不希望自家的媳妇们是能算计的,反而喜欢她们越笨越好,越一根筋越好,毕竟这样的人好掌控。

    “那娘,您能帮我买点粮食吗?”刘芳很希冀的望着李春华。

    李春华不解,“乖女,你要粮食干什么?家里怎样也不会短你吃穿的。”

    “娘,我知道家里不会少了我一口吃的,只是娘,您看啊,平日里我吃点好的,嫂子们都有些不乐意,要是真有荒灾,大家都吃得不好,要是您再给我点好吃食,她们肯定就更不满了。我想我自己也拿钱买点,这样她们就算知道了也不好说什么了。”

    谁知,李春华一听完便大怒道:“不乐意?她们还不乐意?她们有什么资格不乐意?你给娘说说,是哪个在你面前嚼舌根了,看我不好好教训教训她。真是好日子过多了,欠抽。”

    李春华气得发抖,她以为是谁到女儿面前说嘴了,不然,怎会说这番话。

    刘芳看她娘生气了,赶紧哄了哄,她又不是想惹她娘生气,好在几番言语下,减少了一次家庭风波,她娘也答应了帮她买粮食。

    有娘真是好啊,有娘的孩子像块宝。她爹虽然也很疼她,可是平时沉默寡言,鲜少说话,对她的疼爱时常在暗处,不经意便会忽略。

    娘就不一样了,处处彰显对她的疼爱,不止如此,还给哥哥侄子们洗脑,也许这就是女人和男人的不同之处吧!女人总是心思细腻些,对女儿的教养总要明白些。

    刘芳把粮食的事情搞定就彻底撒手不管了,一切有她娘在呢!她现在主要任务是要多做绣活,多存点银子,灾年里绣活卖不上价,就是灾年过去了,一两年里绣活怕也是卖不上价的,毕竟景县就这么大,要想从灾年里恢复过来,如没意外,怕是要个三四年。

    等那时,她怕是早就嫁人了,银钱不够,嫁妆便少,嫁妆少,她的安全感就不够了。她现在每天从早到晚都在做绣活,火力全开下,基本上五六天就能完成一件,罐子里的银钱也在飞速的增长。

    当然,她也没忘记粮食,她预计的粮食都好好的码在她房间里,每天她都要点上一遍,而村里村外的人家都在到处换银钱买粮食,县里的粮铺都还疑惑呢,怎么这么多来买粮食的?

    但这不妨碍他们的嗅觉,奇货可居下,粮食价钱在原来的基础上涨了五成,也就是说原本七文钱一斤的糙米,现在卖到十文钱一斤了,粮食涨价,城里物价都涨了。

    城里霎时间产生了一种恐慌,好在,县太爷还算是个能为的,一番手段安抚下,粮价又跌回去了,但两个月以后,粮价又快速地涨起来。

    ☆、蝗虫

    八月,天干热的厉害,没有风,用蒲扇一扇,没有一丝凉爽,全是一股热劲,烦得不得了。大柳树村背的那条大河已经干涸了,河底的陷坑里全是淤泥,但好在很是湿润,可见河里还是有些小泉眼的。

    两个里长便找了人把淤泥挖开,果然有泉眼在冒水,但是出水量不大,这点水,根本浇不了地,几年地里减产是肯定的,闹不好还要颗粒无收。

    但大柳树村比下游的滩头村和小王村要好的多,这两个村地势低紧挨着大河的,土地肥沃,几乎全是水田,虽也有老人觉得今年天干不适合种植稻子,但还是种了大半,只是比往年少了一些。

    如今大河干了,没水了,稻子灌不了浆,颗粒无收了。不过这两个村素来比其他村有钱,每家的粮食估计比他们村好些人家都多。

    刘芳这两月也不是白干的,她做了很多绣活,挣了不少钱,数一数,有六十七两之多。现在也做,只是没有做荷包了,全做的大件,今年收成不好,荷包也卖得不松快,大件倒没受影响。

    “爹,大哥你们回来了?这是怎么了?”

    “今年怕是有蝗灾,地里有好些虫卵,小蝗虫也多,多亏了王家那丫头啊!”刘光远有些忧愁地感慨道。

    王家那丫头?是王小柳吧!心地倒没坏。

    李春华也回来了,一进屋就把大家叫到院子里,便开始安排起来。

    “地里的小蝗虫有点多,今年蝗灾怕是免不了了,现在去找虫卵已经来不及了,我们得赶快把地里的玉米大豆收回来,红薯长在地下,倒是先不急着收。”

    说完,又做了安排:“咱家男人女人全下地,就是永壮、永健也要帮着弄,家里就我带着芳娘和刘青侍弄。你们也别担心娘家,里长已经派人跟其他村说了,现在应该都下地了。要是咱家早干完,你们也可以去娘家帮着干两天。”家里还能少几人吃食。

    安排完,大家就开始行动了,一股脑的都下了地。地里的玉米熟倒是熟了,要是再留两天会更好,但是也没办法。大豆和玉米是间种的,这还是□□在位时推广的,几百